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商业周刊:看透人心的沟通力



看透人心的沟通力

制作人:王宛茹 撰文者:贺先蕙 研究员:陈泳翰


  为什么当语言与肢体动作不一致时,55%的人相信肢体动作,只有7%相信语言?因为非语言讯号比口说讯息更真实、更有影响力。 两位国际大师教你运用非语言沟通的3大原则,为成功加倍!

  电影《赌王之王》的最后一场关键牌局,主角麦特‧戴蒙(Matt Damon)正举棋不定,考虑是否下注。但当他看到对手拿起手边的饼干,转了一下,放进口中,他立刻把手中筹码收了回来。

  他看到了什么?

  原来,他看懂了对方的肢体语言:上一场牌局,对手拿起饼干「转了一下,又放了回去」,代表心虚,因为手里没好牌。现在,对手却将饼干「放进口中」,代表心情轻松,情况反转。

  因为破解了对手的肢体语言,电影中的麦特‧戴蒙当晚拿下关键一胜,救了自己一命。

  新显学:非语言沟通 

  可信度更高,准确掌握心理和行为

  语言,一定要口说吗?

  麻省理工学院(MIT)人体互动实验室主持人潘特兰(Alex Pentland)研究证实,人际互动时,肢体会散发出「诚实讯号」(honest signals),其可靠度远胜过语言所表达的讯息。

  也就是说,人们透过手势、站姿、笑容、音调等九大非语言讯号,所透露出来的资讯,往往比口说的讯息更正确。因为,肢体不容易说谎,也因此被潘特兰称为「诚实讯号」。

  二OO九年,「诚实讯号」被《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评选为年度「突破性概念」。潘特兰的研究更显示,以数位探测设备,可以透过非语言讯息,准确预测人的行为。

  不止如此,人类在接收到语言和肢体不一致的讯息时,多半会选择相信眼睛所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亚伯特‧马雷边(Albert Mehrabian)的实验发现,当人们沟通的语言内容,和音调、肢体动作不一致时,五五%的人会选择相信肢体动作、三八%的人相信声调,只有七%的人相信自己听到的语句。也就是说,非语言沟通和肢体讯息,对我们的影响力远大于语言。

  过去一年,「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成为显学。

  曾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二十五年的乔‧纳瓦罗(Joe Navarro),因教授人们透过非语言方式解读人心,成为畅销书作者,他也连续三年受哈佛商学院的邀请,讲授非语言沟通与社会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的课程,成为国际级的读心术大师。

  在美国,他的著作《FBI教你读心术》,登上亚马逊网路书店个人类第一名畅销书;在台湾,该书也是○九年博客来网路书店第一名,继该书后,台湾市面上陆续出现逾十本「读心」的书籍。

  为什么这曾在六○年代流行过的非语言沟通术,又翻身成为显学?金融海啸后,世事变化更快,也更难测,「能够准确读懂非语言沟通的力量,是你能够比其他人更早接受到许多讯息,」纳瓦罗接受本刊独家访问时强调。

  「在工作上或者家庭里、社会上,都不能低估肢体语言的重要,」卡内基训练中心总经理黑幼龙也分享,他曾看过某些公司总能发挥团队合作,追根究柢才发现,这家公司开会时,会要求当一个部门发言时,其他部门的人的眼睛都专注的看著发言者,以点头、表情给他支持,「这个部门的人就会感觉自己得到配合,以后也会乐于配合别人,」无形中,企业文化因为这个小小的非语言讯号而被塑造起来。

  非语言讯号的影响力,远大于语言。我们如何解读这些讯号,提升沟通效率,让自己从优秀变成卓越?

  《商业周刊》独家专访两大国际重量级「非语言沟通大师」——纳瓦罗与潘特兰,整理出掌握职场读心术的三大原则。其中,纳瓦罗更大方分享他尚未在台出版的新书《Louder than Words》的内容。

  原则一:诚实法则 

  真心相信自己所说,别人也会相信

  纳瓦罗强调,在众多的非语言讯息中,我们所散发的态度是关键,「态度常透过非语言沟通展现出来,你有多关心?你是否尊敬的聆听?是否尽快采取行动或者表现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人走向你时,你会微笑以待还是忽视他们?这些都是非语言沟通,」纳瓦罗分析。

  为什么态度最重要?因为读心术事实上是透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讯息,包括笑容、双脚的站姿、手势等,来解读对方。而这些讯息常常是诚实无欺的,因为我们的肢体动作是由大脑的脑缘系统直接控制(包括杏仁核与海马回等部分),是我们对周遭环境做出与求生有关的立即性反射动作。

  这些动作不同于逻辑思考下所说出的语言,它们真实而且难以假装或被掩盖!

  举例来说,当看到令你紧张的情境时,第一个反应一定是改变双脚的站姿,做好随时要「落跑」的准备。这就是肢体的诚实,它说出了你紧张的情绪。也因为这样,透过肢体等「非语言」工具的辅助,我们可以观察到对方真实的情绪反应。

  正因为非语言讯息很诚实,它也成为从远古演化下来,人类赖以做出决策的重要判断指标。潘特兰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在人跟人的面对面互动中,我们许多重大决定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非语言,而是肢体,当我们不自觉的模仿对方的行为时,代表我们真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并且做出决定。「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人与人之间讯号的往来是我们生活中决定重要决策的关键因素,」潘特兰分析。

  潘特兰举例,多年前他曾在印度一个研究机构担任董事,董事中有许多有魅力的领导人。经过长久的观察,他发现,这些深具魅力的领导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比他们的话语本身还来得更重要。

  「我很惊讶的发现,即使他们所说的内容不合理,但透过良好的表达方式,他们还是可以让人们彻底折服。所以我开始很有兴趣了解这些『有魅力』的人的特色。我发现他们通常都打从心底的相信自己所说的内容,」潘特兰说。

  由于这些魅力型领袖深切相信自己所传递的讯息、所扮演的角色,相信自己是对的,「以至于他们的肢体讯号让别人相信他们,」潘特兰分析,「如果你真的真心相信这样的角色,你的肢体自然而然会散发出类似的讯号,」他强调。

  所以,如果你想要学会读心术、散发出正向的非语言讯息,那么毫无怀疑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由心而发的,热中服务、关心别人、愿意付出的正向态度。

  原则二:镜子法则 

  模仿对方动作,说服力增20%

  当我们开始欣赏对方的谈话、喜欢当下的情境时,我们会不自觉的模仿对方的点头和举动,这就叫作「镜子法则」。研究显示,在推销上善用这个法则,可以让你的成效改善二○%!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尝试说服学生在校园中随身携带学生证,他们使用不同的三分钟宣导短片。其中一种是传统式的,另一种则是短片中的动画人物会与观看者互动,例如观者头往右边偏,那么四秒钟后,动画人物会模仿相同的动作。结果显示,有模仿、使用「镜子原则」这一组的说服成效比另一组高出二○%。

  另一个研究则是把「镜子原则」使用在薪酬谈判上。潘特兰和他的团队用监测仪器观察一群即将加入新公司、正与主管在谈判薪酬的员工,他发现,新员工若在谈判中,无意识的自动自发开始模仿对方的举动,整体薪酬的组合会比没有模仿动作的高出三分之一。「有很强模仿效果的谈判,会让主管与新员工都强烈觉得彼此非常合作,避免尖锐的意见分歧,」潘特兰分析。

  「镜子原则」很神奇吗?潘特兰强调,这种效应最有效的发挥,一定要在双方发自内心、自动自发的状况下。那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制造出这样的镜子效应吗?答案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有同理心。试著了解对方,试图多与对方沟通。如果你打从心底这么做,你一定会很自然的模仿对方的举动,」潘特兰说。

  在纳瓦罗的职场竞争力新书中,他也强调如何利用话语上的类似原理,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举例来说,如果对方跟你说,「我『孩子』如何如何……,」那么你就不要说「你『小孩』如何如何……,」只要尝试著跟对方使用一样的字语,就可以增加亲切感。

  就是这么简单,把刚刚提到的第一项原则,加在第二项原则上,从心出发,说服自己真诚喜欢、真心关心眼前的情境,对方微笑、你也微笑,就可以增加自己的销售和谈判的成功率。

  原则三:舒适/不舒适法则 

  营造体贴的环境,易使对方埋单

  所有非语言讯号的判读,一定都要从对方舒服或不舒服出发,这样可以帮助你更清楚的判断情境。「非常简单,它是这样运作的:当你发现一个举动,问问你自己,『这是代表舒适或者不舒适?』」纳瓦罗说。

  当你发现对方的肢体显得「不舒适」,包括身体和脚都远离你,肢体和动作都感觉僵硬,嘴巴没有笑意,就代表著对方可能正处于紧张、压力、不开心的状态。

  换另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借由操作这个「舒适/不舒适」法则,达到我们预设的目的。例如在谈判的情境里,如果想要恫吓或压制对方,可以预先设计出「不舒适」的空间,例如拥挤狭小的谈判场所等,来达成目的。

  在销售的情境里,则是务必要制造让对方感到舒服、放松的气氛,「当人们的心里上舒服时,会想要花比较多时间跟你在一起、花比较多钱在这里,也会比较想要再次拜访。」纳瓦罗说。

  想要营造出舒适的情境,必须不断练习、注意细节。很多企业投注大量资源,就是为了营造出令客户舒适的情境。瑞士银行就是一个例子,它在台湾主打顶级客户,怎样能让这些有钱人埋单?

  瑞银台湾区财富管理执行长陈允懋表示,每一个进入瑞银财富管理团队的新人,都要接受十到二十个小时的「角色扮演」训练。请专人来扮演客户,把同事和客户的互动录下来,他和另外两位高阶主管都要亲自出席,当场写下哪里做得不对。在影带中,肢体的小动作无所遁形,例如,有的客人身体前倾靠在会议桌上,显示他很专注,但你却轻松靠在椅背上,客人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反之,若客人靠著,你前倾,客人反而会觉得不够轻松。这时若运用镜子原则,和客人动作一致,对方便会觉得自在。

  此外,「你一直在跟客人指著这份资料,但资料上的字这么小,」陈允懋分析,有的人从没想过,客人一直靠近,是因为看不清,自己却没有帮他解决这个困扰,没有意识到资料文字大小也是非语言的一环,这些细节,若非录下来,一般很难注意到。

  事实上,要掌握非语言沟通的「读心术」,一定都是透过长期观察和练习而来,「我们可以借由改善我们的观察,也同时让自己的表现进步。就好像演员让自己的表演进步一样,」纳瓦罗强调。别忘了,一切要从积极的态度出发,如果能做到,让自己职场竞争力大大加分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延伸阅读:会议桌上,这些动作代表什么意思?

  侧耳、偏头──代表对所听的内容有兴趣
  咬指甲──代表紧张、焦虑
  手指对手指──代表权威与高度自信
  阻挡视线──表示怀疑、不同意或惊愕
  把玩项鍊──为了要安抚焦虑、不自在的情绪
  鼓起腮帮子──透过吐气帮忙释放压力
  扶著膝盖──握紧膝盖、移动脚的重心,代表想要起身离开
  荡鞋子──代表轻松、自在
  自然平放──身体向后靠,代表轻松、自在
  跷脚──代表自在与权威
  磨蹭腿──双手来回刷大腿和膝盖间,代表不安
  向上翘──脚突然「反地心引力」的举动,代表有值得开心的事

  非语言讯号,会揭露一个人真实的想法、感觉和意图,暗示一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不过纳瓦罗点出,非语言的解读方式并非绝对,通常要搭配语言一起下判断;而且非语言行为所在的背景环境越清楚,我们才越能了解行为所代表的意义。与人互动时,也必须注意他们平常看起来通常是怎么站、怎么坐,先确立对方的基准行为,才能区分他们之后的非语言行为是否有异。

  他举例,刚刚在机场,柜台人员对他态度很凶,但可能是因为上班前才和先生吵了一架,根本不是针对他。非语言行为只是辅助语言沟通,让我们观察线索,掌握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纳瓦罗说,很多非语言行为传达的是紧张不安,也或许是不善沟通,或甚至是对话环境不佳所致,并不必然代表著说谎、欺骗,所以一定要放在背景脉络之下解读,才有意义。小心不要以有限的资讯,或只根据一项观察,就把别人贴上标籤。

  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也强调,中国人讲「听其言,观其行」,但不能只凭一个行为动作就遽下断语,应多方观察,从多面向佐证,否则很容易判断错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