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主持人的三个”包袱“


  昨晚的大华府国庆60周年晚会结束后,我找裔国芳老师合影,裔老师告诉我,这是她看过华府高校CSSA主办的晚会中,到目前最好的一次了。裔老师也许过奖,但对我来说,7年来的确是我看过华府最好的CSSA晚会,我有幸能参加其中,高兴的心情现在还没有平静下来!靖涵说感觉像是还没有出国,那我则感觉回到了中国!

  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对昨天的晚会叫好之声不断,在兴奋之余,我想记下一点晚会的感受,尤其是那些做得出彩的闪光点。具体的节目参与不多,主要说说主持人这块儿。

  一台晚会的品质是靠节目总体的质量,这点正是我们昨晚国庆晚会的强项。可惜我们主持人从头到尾都待在后台,无法坐在台下欣赏演出。所以我在报幕中间,背完下一段解说词后,一次又一次挤开负责开门的美国小伙,把舞台左边的那道门拉开一条缝,透过大钢琴的间隙偷看舞台上正在演出的节目,或者目送着盛装的演员从身边穿过,自信款款地走向舞台。我没能看到演出的全貌,但听到穿过门缝传来的听众阵阵笑声,掌声和欢呼声,就能猜到演出效果一定不差!而这和我们全体演职人员的辛勤排练和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有意思的是,下午第二场彩排时,人员灯光话筒摆架和走台还在打乱战,嗓子已经哑掉的蔡以滨同学则基本神龙见首不见尾,唯见李青青同学不得不声嘶力竭地呼来喝去,而到了晚上正式演出的时候,唰的一下仿佛有如神助,一切都井然有序起来了,以滨也现身了!

  产品品质再好,还需要销售和包装才能买得出去,主持人的工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比作销售和包装?我记得上周六彩排的时候,看完民谣联唱,我有一些想法,于是马上叫嚣着站出来提了一大堆意见,还鼓动大家提建议,后来我又把某个器乐独奏节目和太一那摇曳身姿活力四射的小提琴独奏相提并论,希望演奏的同学为自己优美但有点过于冷静的表演贯注更多的热情。我是站在听众的立场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也许有不中听之处,但是我们内部意见争论不论多么激烈,但一旦站到舞台上面对外面的观众,我们主持人就是每个节目的推销员,负责把下一个节目这道菜介绍给听众,吊起他们的胃口,情绪上准备为这道菜买单。

  周六晚上我们主持人在AU碰头准备,几个脑瓜子一碰,产生了几个小小的idea,于是我们把它们设计成“包袱”,埋在解说词里面,昨晚演出一看效果,包袱抖出来后,笑果都还不错。说说我参与的几个“包袱”。

  第一个“包袱”:太一的“诗朗诵”
  上周六我们第一次走台的时候,主持人组开始对词,每次当太一一开口,我们其他几个就忍不住爆笑,我们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只是感觉太一一念解说词就不像太一了。前天晚上在AU商量台词的时候,爆笑重现,我们觉得大概是因为他念台词每一句话末尾都把音调拉高,听上去很像是诗朗诵,而且是声情并茂很酸牙齿的那种朗诵法,再配上他自己写的感情饱满的解说词,想不笑都难。而且太一是很严肃地在念,愈加让我们忍俊不禁……我们琢磨了一下,既然这种反差有潜在的效果,干脆加大反差,增强笑果,于是我们建议太一朗诵得更加声情并茂,更加夸张极致,整个身体更昂首挺胸,张开手臂,“──我多想张开双手,亲吻大地──!”让观众一听就明白过来,待他们会意后,再声音和身体一起垮下来,恢复成正常的音调:“可就是没人帮我拎行李!”现场演出中,当太一说完前面的部分,把手臂大大张开时,我从门缝里看出去,听到观众的轰然大笑持续了好一会儿,太一同学于是一直等到他们笑完,才放出下一句台词。靖涵抛出我们设计的对白:“那我给你拎行李,让你亲吻机场的大地。” 又是一阵笑动。这种效果,可能使得刚刚入戏的听众更加放松,情绪上炒热了一把,也增加了对下一个节目的期待吧。

  第二个“包袱”:风姿绰约
  周六AU碰头会中,我们讨论到了《花好月圆》这个节目,我因为上周六没有看过,所以不住逼问看过的Vania和太一节目是什么样的。好巧不巧,正当我们讨论这个节目的时候,林诗韵三个女生就路过了我们身边,我们拦下三个MM,邀请她们给我们现场跳一段,她们也不推辞,掏出iPod Touch就给我们亮开了身段。我走到远一点的地方,以便远观全景。姑娘们展示完后,我们交流了一下创作初衷和她们的表达意图。我们想了好多词来对应她们舞姿的韵味,最后还是想用风姿绰约这个词。我问靖涵,既然是你们两个女生去讲,有没有办法把风姿绰约用肢体语言诠释一下,她们商量的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最后版本。PS:VANIA最后那把扇子是临时借的。

  第三个“包袱”:第三个版本
  介绍杨晨朱潇的那个现代武节目的时候,我从三十一年前,中美建交,侯德建作曲开始,说到张明敏唱第一个版本,王力宏唱第二个版本,“那么,今天,这首歌的第三个版本将呈现在各位的面前”,我说,听众欣然一阵大笑。这样的解说词设计就像说故事,而且设置了层层悬念,抓住了听众自然的好奇心,这是什么歌呢?而且产生笑果的关键那句话,将节目与观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哦,这首歌是专门为我们设计的新版本,到底是什么歌,我要听一听!” 最后谜底的揭露和报出节目名融为一体,水到渠成地推出这首表演唱。解说词吊起了听众的胃口,引起了听众对节目的热切盼望,当灯光一亮,精彩且富有创新的《龙的传人》开唱后,观众就忍不住鼓掌叫好。

  整个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包袱,有的是临场发挥的,有的是临报幕之前闪出的想法,不再一一赘述。

  回家的路上,我和太太戴愫讨论,她认为这次有专业的主持人的影响和带动,使得我自己的水平也唰唰提高了几个台阶,我虽然口上不服,心下也不得不承认的确如此。感谢我们晚会的组织和策划,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娱人娱己的晚会和美好回忆!

PS:希望也看到其他人写的节目随感分享分享,以滨的生日晚会不是年年都开的哦!


2009年9月13日星期日

疯狂英语,还是新东方?


  近日,读到培训师于加朋对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培训之路的思考(疯狂英语的李阳失败在哪里?),让我不禁也对自己的演讲培训之路产生了同样的思索。

  李阳是一个兰州大学机械系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凭着自创的疯狂英语学习方法,以超常的速度取得了超常的成果。他从1994年开始疯狂英语的推广之路,从南方的广州开始,像北伐军前进一样,一路北上,走遍全国的大中小学演演讲,介绍他的疯狂英语学习方法。15年来,演讲场次成千上万,一直走上春晚,走出国门去演讲。他当年的口号是“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还记得学校海报栏里,印着这句口号的海报上李阳那张白净略显稚嫩的脸颊。15年过去了,全国和海外直接听过他演讲的人,即使没有三亿,一亿是应该有了,他再讲三十年大概能达到三亿听众的数额吧。

  我和李阳疯狂英语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98年的时候,他来我们大学演讲,我激动地裹在人群中,在简陋的南操场极其崇拜地仰望台上演讲的李阳。后来我还报名参加了他的英语演讲口才训练班,在人大旁边上课(写作中的新书《让我们聊聊演讲》)里提到这一段)。我认可他的口语训练方法,并且我自己也从中受益不少。在操练了他的学习方法一年以后,我英语四级考了全校第二,凭疯狂英语练就的地道美式发音,岁末参加了大学的英语演讲比赛,把所有人逗得哄堂大笑;主持了新年英语晚会等等。来美后,我的地道口音让我的导师在电话里以为我是美国人。最有意思的是一次,我和我们马里兰大学的一个华人教授通电话,我们先说英语,确认双方都能讲中文后,我们才改用中文,结果他下一句话就说,你中文说得很好!通话完后乐了我半天。我的纯正口音也帮助我更快地融入美国留学语言和文化环境,现在和将来都将让我继续受益下去。我一直为这些收获感激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学习方法。

  作为一个大牌的演说家和培训师,我相信李阳是成功的。他所做的就是一个演说家能做到的最好,讲遍万水千山,推广他的学习方法。他以唐吉科德战风车式的勇气挑战现行体制下荒谬低效的应试英语教育,扭转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教学方法。你可以批评他和疯狂英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但是无疑李阳以一个普通人和演讲这个强大的武器,在中国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做到了个人力量的极致。以演说产生的社会影响论,我不知道中国还有第二个演讲家可以与之媲美。李燕杰、彭清一等所谓共和国四大演说家这样的党国宣教人员不可同日而语。

  俞敏洪从一个被北大除名的英语系讲师,到现在身家亿万的英语培训帝国总裁,走的是和李阳完全不同的路数。从学校辞职出来,他针对备考出国英语学生的培训需要,先是自己开小班授课(那一段他拎着浆糊桶刷电线杆广告的艰苦岁月,在后来新东方老师口里被调侃成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笑料,用于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慢慢学生增多,他开更多的班,学生越来越多,他自己讲课顾不过来,就从外面雇佣别的老师来教,学生越来越多,老师越来越多,他的学校也越来越大。96年他从加拿大请回大学同窗好友徐小平,王强和他一起共驾新东方这架大马车,一直做到纳斯达克上市。

  比较一下李阳和俞敏洪这两位中国英语培训业的巨头,如果按照正规化标准化的要求,伯仲还是能看出来的。

  1. 疯狂英语这个品牌只有李阳一个人顶着,是他一个人的舞台,没有人可以取代,任何他的下属和追随者模仿他的风格去演讲去讲课,总难以跳出东施效颦的嫌疑,更不可能超越李阳本人。
   俞敏洪除了高校巡回演讲,他早已不再讲课,新东方英语这个品牌,已经是许多英语老师发挥他们培训才能的地方,他们共同把这块品牌做大做强。

  2. 相对于现行死板僵硬脱离现实的英语教学体制,疯狂英语的学习方法肯定大有可取之处,但是主要问题在于,学习效果没有办法量化,也不可能量化,你说学了之后,是可以脱口而出100个句子?还是看到外国人,能对话10分钟不出错?对每个学习这套方法的人而言,其效果既取决个人的领悟天分,又取决于投入的勤奋,甚至还受到他个人的感受的影响,褒扬者称赞不已,贬斥者嗤之以鼻。一句话,无法量化。
  新东方的学习效果虽然也取决于学习者的个人投入,但结果以清晰的GRE和托福考分为衡量,越高越好。而新东方在教学方法上不但与现行应试教育方法一脉相承,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应试教育集中营。

  3. 李阳是以一己之力,挑战现行英语教学体制,就像唐吉科德大战风车,虽然勇气可嘉,也战出了人气和名气,使许多人知道风车的转向是有问题的,但是除非他能让风车转向完全改变,否则还是不能持久。他现在继续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在战风车,知道风车转向有问题,应该被改过来。
  俞敏洪根本就没有力图改变现有留学申请需要GRE托福考试成绩的现状,他可能也改变不了。他于是顺应这个趋势,为特定客户(欲留学的学生),在特定时间(大三大四临近毕业),提供特定服务(GT考试辅导)。辅导方式可以复制给其他老师,学校可以不断复制,变出全国分校遍地开花。他就是一个站到海边的船夫,看到海岸边涌来大量要漂洋过海的人,源源不断,他这个船夫于是教给别人怎么驾船,教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发起来了。

  总结李阳的经验,我想参考于加朋老师的要点,再加上我自己的想法:

  1. 李阳善于演讲,善于通过演讲推广他的疯狂英语法,但是他看来不善于经营公司,需要一位合适长久的职业经理人;
  2. 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衡量体系和考核体系,没有能向社会业界推出经得起检验的口语考核标准。这个才是他的百年大计;
  3. 没有招聘和传授其他可以扎实教授口语的老师,和他一起把口语培训事业做大。

  那么我未来在中国的演讲培训到底怎么走?我的培训的特点,比如不容易量化,要改变传统中国人不爱抛头露面当众说话的特点,我目前比较善于培训,但经营无经验等等,都比较像李阳的疯狂英语,但是我不想走到他的老路上去,培训的路越走越窄。参考俞敏洪的做法和李阳的经验,我觉得有下面几点是我要去做的:

  1. 随着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政治上的开明,人们会越来越多地需要当众说话,这是毫无疑问的大趋势,两年前我就亲眼见证了这个大趋势。所以演讲培训要顺应并且推动这个趋势。
  2. 成立培训学校后,需要物色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帮我经营。
  3. 参考卡耐基认证培训教师的做法,集中一批优秀老师,推出口才考核标准和体系,再提供达到这个体系的培训课程。
  4. 培训可以培训他人的老师,通过合理利益分配,把老师留在我的学校让他们培训他人。

  后面三条每一条都不简单,但是是长远而重要的培训目标。我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呢?

2009年9月12日星期六

演讲,或是别的训练?


  今天去参加旅美科协CAST在黑山公园的野餐会。中间遇到了JAMES,他以前就对我的演讲课提过一些很好的建议,甚至表达了想合作的意思。今天又聊到此事,于是我坐到他身旁,想听听他的意见。JAMES以前还在做工程师的时候,因为善于沟通,在承包政府项目的时候,被客户点名要求管理项目,后来积累了管理沟通技能和客户关系,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终于跳出来自己单独开公司接政府合同了。

  JAMES的看法是,在美国做这个培训,需要Public Speaking培训的人实在不多,而且华盛顿DC华人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已经来美定居工作多年的中年人,他们多半不觉得自己工作上再需要借助演讲提升。我点头赞同,因为据我看到,最热切和最盼望我的课程的人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人,他们希望借着口才和公众沟通能力的提升,为未来事业发展增加机会。

  他觉得,虽然这些在美华人并没有多少实际演讲的机会,但是他们每天都要跟身边的人打交道,这个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但是实际上很多人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举例说,也许一个人只有5%的时间要演讲,但是有95%的时间要和别人打交道,怎么跟人打交道这个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我同意他的看法,当初卡耐基就是先开始演讲培训,再过渡到人际技巧培训,在他的自述里面,他也是看到了同样的情况,每个人不一定要演讲,但是没有人不要跟人打交道。后来经过卡耐基自己阅历的增长,他发现其实演讲和人际技巧两者共同构成了领导能力。想想吧,当你既会通过人际技巧和每一个人沟通,而且又能通过演讲和一群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团队领导舍你其谁?

  我知道凭着我培训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也能开人际关系的课程。但是在演讲课程培训做大做稳以前,这是我要横向拓展的方向吗?也许目前不是,但未来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