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转载:我在美国上公共演讲课


公共演讲以及课程的传授的重要的演讲技巧

引自作者私人博客:
http://kgblogger.spaces.live.com/blog/cns!DC7527391FEBCC9B!3600.entry

公共演讲在美国

  美国人非常看重公共演讲。在民主政治中,公共演讲是政治家大面积接触选民,让选民了解自己的至为关键的渠道。尽管在今天,通过现代媒体如电视进行的演讲越来越常见,但政治家们都没有放弃现场的公共演讲这一重要沟通渠道。选民看到政治家亲临现场进行讲话,与看到政治家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的效果是无法比较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好的公共演讲技能,就很难在美国政治中成功。除了在公共部门以外,私营部门中演讲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公司CEO通过公共演讲,对员工传达信息。

  对于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导者来说,演讲似乎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所以,肯尼迪公共管理学院特别开设此项课程,意在训练学生的演讲技能。

  以下只是对Marie Danziger对公共演讲的几个重要观点、思路、方法的简要概括,这些内容仅是本人认为比较有特色的、有趣的,并非其课程内容的全部。另外,以下问字皆为本人概括,不代表教授本人。

(1) 演讲并非presentation

  很多人一上来,以为public speaking——公共演讲,和presentation并无区别。而实际上,演讲和presentation有相当的区别,特别是如果我们把 presentation给予比较明确的、狭义的定义的话。所谓的presentation,应当是一个发言人,对一群观众,就一个题目进行讲解。在学校与工作环境中,讲话人大多可以使用各种辅助的视觉工具,比如说powerpoint, video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课业,一个典型的教授讲课,一个资询公司对客户讲述分析结果,一个建筑公司对甲方介绍自己的设计项目,一个投资银行经理向客户介绍本行,一个学者向一群领导汇报一个政策问题,都是presentation。在presentation中,可使用严肃的语言、使用专门的术语。讲话人的目的是从头到尾把一个事件,一个事实讲完,这其中,对语言、措辞、身体姿势都有其特定的要求。一般来说,presentation 的重心在讲述的内容,强调技术性、信息量,而不在讲话者本身。

  公共演讲——就是演讲。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人群中跳出来,跑到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人群进行感召、煽动乃至忽悠。整个演讲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听众支持某个事业,和/或支持演讲者本人。演讲不可避免地带有煽动性,不可避免的是情绪化的。演讲的对象一般范围也要更广:presentation的对象往往几十人,最多上百,演讲则可以以是背景不尽相同的、轻易的几百,乃至上千、上万人。

  这个区分不难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演讲经验的人很容易把presentation当成是演讲,或者把演讲讲得和presentation一样。在 Danziger教授看来,就非常不理想了。所以,她反复指出,要严格地对二者进行区分。
其实这二者区分没有那么明显,演讲含义更广,只要是面对超过二个人在讲话,就是演讲,presentation是加上了视觉辅助手段的演讲

(2) “对话式的”(conversational)

  Danziger反复强调,好的公共演讲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演讲应当是“对话式”的。这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你面对一千个人演讲所使用的言说方式,应当和你和一个人进行交谈时的言说方式一样。这样,台下的听众觉得你不是在和一千个人说话,而是在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说话。可见,对话式演讲是为了增加演讲人和听众之间的联系,减少距离感。听众期望的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有亲和力的,不是一味单向地陈述、教唆宏大叙事的演讲者。
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3) 即兴式(spontaneity)

  Danziger,最好的公共演讲都是带有即兴成分的:好的演讲者不会在台上单纯的把头几天晚上背诵好的内容井井有条的陈述出来,而是应该在现场抓住即时发生的事情,即兴发挥,讲出自己事先也未准备过的东西来。比如说Danziger播放了一个视频,是克林顿的一个讲话。当时克林顿受到了听众们震耳欲聋的欢迎,然后逐渐安静下来,等待克林顿讲话。此时此刻全场一片寂静,静得让人发毛。克林顿随即进行了发挥,说:“看,现场是这样的安静,真是静得让人不可思议!”然后我不记得他怎么从这个“安静”开始进行了发挥,联系到了他自己还有他要讲的主题。Danziger说,这就是即兴。

  观众最希望的就是这种即兴的东西。即兴的东西给人这种感觉:演讲者为听众们讲了“度身定造”的东西,而不是一套千篇一律的东西;演讲者在现场和听众们进行随机的互动,随机的交流。

  在效果上看,有一些即兴成分的演讲要更好。但即兴演讲也非常难(最难的一种人类才能,相当于古时七步作诗),需要天赋、灵感,对现场情境的把握。

(4) 对听众的“温情”(empathy)(翻成“移情”,或“同理心”会比较好)

  这是一个公共演讲的哲学:在心理上,演讲者帮助自己树立对听众的温情、同情、理解、体会,或者也许更确切地说,是努力在演讲中使听众们感觉到自己对他们具有温情、同情,理解、体会他们。听众不喜欢的是一个有距离感,漠不关心的演讲者,而喜欢一个和他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亲和力的演讲者。从技巧上看,演讲者要深切地了解自己的听众:他们愿意听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价值观念、文化、哲学、传统?他们对演讲者具有什么样的一个认识,希望从演讲者身上听到什么、得到什么?诸如此类。演讲者要尽可能地去讲听众们爱听的话。如果听众对演讲者本身抱有敌意,那么这就更加重要了。演讲者必须通过这种办法来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课堂上使用了一个案例,是克林顿对一个美国老兵组织的讲话。当时,美国老兵组织反对克林顿竞选总统,因认为克林顿在60年代是反战先锋,不去打仗,在家煽动反对越战,是“不爱国”的,他们从骨子里怀疑他,不信任他。这样的60年代的自由派一代,又怎么会对老兵们好呢?在美国,老兵是一个势力很大的利益集团和选票群体。克林顿面对的是一个对他带有敌意、不信任的观众,因此,他对讲话进行了极其精心的设计。在整个讲话中,花了大段时间先行吹捧老兵,说他们怎么怎么勇敢、爱国,是美国的骄傲,舍弃个人利益与安危为国家做出贡献。说他自己小时候多么多么崇拜这些军人,希望以他们为楷模。总之,他对老兵以及他们的事业说了大量的好话,让老兵觉得他很尊重他们。然后,克林顿又试图让老兵了解自己的信念:他也是爱国的,有强烈的同一信念,但是当时不同意越战的正义性,并且选择了追随自己的信仰。克林顿试图解释了自己当年的行为,以博取老兵的理解。讲话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案例中,克林顿对老兵施予了大量的”empathy”,缓和了和他们之间的对立感,增加了亲和力,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努力获得了对方的理解。

  Empathy的关键,就是要说对方爱听的话,让对方觉得你在乎他们,理解他们。但是,说出来必须要真诚,有份量,如果让人觉得你没有诚意,必然适得其反!
移情不是说对方爱听的话,而是善于换位思考,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心理感受,但不一定需要赞成对方

(5) 个人叙述(personal narratives)

  观众喜欢听的不是大而空的抽象的不着边际的宏大叙事、理论、概念,而是喜欢听故事,听演讲者说自身的经历、体会。讲个人故事能迅速拉近讲话者与听众间的距离,并让听众感到,讲话者确实是有感而发,有过类似的经历、经验,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其经历与听众类似,就更能拉近二者间的距离了)。(和我讲的第一条法则一样

  Danziger的讲话中,非常强调对个人故事素材的收集、利用,以增强讲话的效果。她反复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利用自己或自己身边的故事,以作为自己主张的支持。

  个人叙述不局限于个人的故事、经历,也可以包括个人的感想反思。

  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而言,最简单的利用个人叙述以拉近和观众距离的方式,就是说自己也有和观众一样的经历。“当年,我……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

  我们看到,在实践中,个人叙述是常常被使用的。具个例子,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讲话(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8/214811645329.shtml),请注意,里面有许多温家宝个人和艺术家交往的一些经历。通过这样的个人叙述,迅速拉近了他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他的可信性,为听众在后来接受他的讲话做了铺垫。另外,前面不打稿、运用素材的一段对话式的讲话,效果可能是最好的。

  所以,演讲者要有意识地去讲故事。我想,如果听众的教育水平不那么高,这种叙述方式会更加让人感觉到演讲者平易近人,观点容易理解、接受。(演讲就是讲故事,不论听众水平高低都能愉快接受

(6) 对口号、言简意赅的措辞的运用

  好的演讲要让人能记住。复杂的冗长的技术含量太高的抽象的信息太多的内容是很难让人记住的,而政治、演讲多面向社会大众,听者教育背景参差不齐。为了保证好的沟通效果,演说者必须不断的想出言简意赅地具有高度概括性以及趣味性的措辞、口号,让观众能够迅速记住。

  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上,一个比较有名的口号就是克林顿在1992年竞选总统期间用以反对老布什的口号“It’s the economy, stupid”(最根本的是经济问题,笨蛋!)。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口号。

  可以看到,这种对口号的使用就是marketing。和企业寻找广告用语是一个道理。

  一个好的演讲中,除了要有这样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口号、措辞作为核心主题,还要在整个演讲表述中,充分使用简单有力的小句子以及简单的单词。

  回到中国,大概是由于汉字表意上的特点,以及共产党和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沟通的历史需要所形成的传统,使中国拥有大量短小精悍的政治口号,并且这些口号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黑猫白猫”,“三个代表”,这些都是。

(1) 技术细节

  Danziger还讲述了大量演讲中的技术细节。比如说,对讲话中停顿(pause)地使用。这就是说在话与话之间,词与词之间,适当的留有空间(演讲者做思索状),而不是连续不断地讲个没完,这样效果不会很好。有了停顿,观众就不需要不停地接受大量信息,而在聆听讲话中稍做休息,而讲话者也可以通过停顿来给自己的讲话一点空间,比如思索如何插入即兴式的东西。而最关键的是,讲话中有所停顿会让你显得深沉,讲个没完让人觉得你叨叨不休。如果我们看一下Al Gore的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 难以掩盖的真相》,会发现他对词句间的停顿使用的技巧非常高潮,实属典范。

  此外,对节奏、声韵等都有很高的技术细节要求,比如排比句式可以增加份量和节奏暗;讲话句子最好压韵,诸如此类。这方面技术细节涉及到英语语言的特点、成分比较多,因此就不加叙述了。

(8) 度身订造的讲话

  最后,Danziger教授强调,并没有什么完美的放置四海皆准的演讲办法;每个人都需要寻找、把握适合自己个人的演讲方式。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同,天赋不同,演讲方式自然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当然有,那就是演讲就是讲故事

  我对“Danziger模式”美国公共演讲的稍微概括性、上纲上限的文化点评。

  1. 演讲技巧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自当如此,就像游泳开车一样后天习得的技能)美国人有一种相信什么事都能够通过自我努力而实现的理想主义。整个课程的教授无不弥漫着这种理想主义。因此,领导力、演讲力这些不仅是靠天赋取得,而且靠自身的努力。理论上看,只要你努力,就能成为克林顿。

  2. 民粹主义与平等主义。用“民粹”来概括不知道是不是准确。这也许是民主政治文化所特别需要的某种气质。观众们坐在一起,听一个人来讲话,他们会希望这个人是平易近人的,有强大亲和力的,是谦虚的,是植根于草根的,是和听众们一路的。如果演讲者让听众们觉得,他是他们中的一员,那就成功了。在美国政治中这至关重要。像法国知识分子政治家这样运用宏大的哲学叙事在美国民众中是吃不开的。这属于赤裸裸的知识分子忽悠。说得难听的就是装B。所以,在这点上,用普通人方式说话的小布什比满口律师腔的克里要亲切。

  在整个演讲中,听众都期望和演讲者有所互动,希望获得演讲者的尊重、理解。

---------------------------

我在美国大学上公共演讲课

  Marie Danziger教授是Kennedy School Communication Program的主任。她在肯尼迪学院(KSG)上两门课,一门是”沟通的艺术”(The Art of Communication),一门是”政治沟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为公共政策研究生专设的核心课程)。两门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差不多。其中,又因为都以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为教学的核心,所以时常又被称为公共演讲课。Danziger的课是肯尼迪学院比较有特色的课程之一,十分受欢迎。

  下面以政治沟通课为基础,介绍一下美国公管学院的公共演讲培训。

  教学内容

  主要有七大教学目标,后面加上我的短小的概括、评论。

  (1) 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的思维模式、“路图”;

  一般来说,要能说会道,会忽悠,善于演讲,首先脑子要清楚,要善于分析把握问题,用最简单扼要通俗易懂的话把问题的关键点说出来。所以,思维模式很重要。逻辑很重要。归纳很重要。这是第一个教学目标。

  (2) 利用带有情感渲染力的沟通方式进行表达、沟通、游说

  这就是所谓的要“煽情地忽悠”。美国人认为,演讲时,干巴巴的念稿子是不行的。背颂也是不行的。严肃地,让人产生距离感的也是不行的。所以要动情地将,煽情地讲。打动观众。这是忽悠的重要手段。(我很讨厌作者忽悠长忽悠短的,似乎没搞清楚演讲和忽悠的区别

  (3) 利用私人式叙述(personal narrative)来表达演说者的目标与信念 (通过讲个人小故事来忽悠)

  美国人认为,讲话是不能光将宏大叙述,要讲小事,八挂,个人的事,比如我今天怎么怎么了,昨天受了什么挫折,我妈妈经历了什么事。老婆怎么怎么倒霉了。诸如此类。要讲故事。

  (4) 与具有潜在敌意的听众们进行精神上的相通

  对带有敌意的听众进行忽悠然后让他们同情你或接受你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沟通时的情景:你讲话时,知道听众都不喜欢你,讨厌你,怀疑你(可能是针对你的观点立场,也可能是针对你的个人),这时你应该如何去和他们沟通,如何的破冰融冰?

  (5) 面对一个观点分化的观众,寻找同他们的共同点

  这也是一种情景训练。情况是:你在讲话,观众分成两派,比如说左派和右派。统派和独派。亲美派和反美派。诸如此类。观众们互相也不喜欢。这时候你是一个演讲者,你可能支持其中一派,也可能是中立者的身份。这时你如何摆正你自己在他们中的位置?如何和他们沟通?如何不致得罪其中的一派?如何打通他们之间的隔阂?

  (6) 危机出现时的沟通

  出现了一个紧急事件,这时你如何和听众们沟通?事件当然和你所处的职位有关。而你有特殊的职责,向公众(或特定的人群)去解释这一危机,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尽可能安抚之,保证安定团结。比方说你要宣布对一万名员工进行裁员,你如何跟他们讲话?比如说你身上发生了重大丑闻,你要对公众召开记者招待会进行解释(否认,或者承认错误请求原谅,或者引咎辞职之类),还有就是发生了重大的公共危机、紧急事件,比如911恐怖袭击,美国总统要对全国人民讲话。

  教学方式

  讲课与实践相结合。讲一堂课,再练习一堂。

  讲课形式:学生先阅读一些材料,在上课时,老师进行比较传统的教学与讨论。另外,经常会播放经典讲话的录像,然后由老师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点评。

  实践形式:实践才是该课的重点所在。实践分成二种。

  即兴演讲 (impromptu speech)

  每堂教学课开始师,邀请二到三名学生主动上台进行即兴演讲。题目自拟。时间三到五分钟左右。学生愿意进行演讲锻炼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第一堂课的第一次即兴演讲中,一个日本学生(财务生官僚)自告奋勇上台演讲。他英语一般,之前从未出国留学。

  主题式演讲

  把学校分成若干组,拟定若干题目,由学生自选完成。每个人共需完成三个主题的演讲。所谓的主题,就是某种想象出来的特定的情境,一会儿将更详细地加以说明。每次演讲,演讲者要面对组内二十多个学生加上老师和助教。讲话期间还有录影。学生讲完后,由其他学生一起集体评定,大家一起提出建议与批评。学生回家后可上网看自己当日的讲话录像,以帮助自己改进。

  演讲主题包括:

  (1) 问题分析

  a. 提出一个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
  b. 回答某一个让人困惑、烦恼的问题/麻烦
  c. 描述一个新的想法或者计划
  d.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非常简化并且是有用的语言概括出来

  (2) 讲故事:以带着感情色彩的表述方式讲出一个小事(最好是发生在自己或者亲戚朋友身上的),然后加以简要分析,利用这个小事去说明你想要表达的某个观点或主题。训练目标是让演讲者学会如何平衡叙事与分析、利用叙事来充分观点与主张的说服力。

  (3) 面对带有敌意的观众: 选择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题目,提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主张,想象观众是敌对的,或者充满怀疑的。

  (4) 分化的观众:假想一个内部带有强烈分歧的、情绪化的愤怒的观众,去陈述你的某种观点或主张,试图和他们都建立某种共同联系;

  (5) 危机沟通:假象某种你工作的组织遇到的某种危机,然后你负责去宣布这个危机:你可能是承认你自己的组织的错误、失败,进行道歉。

  (6) 特殊场合演讲
  a. 宴会上的祝酒辞
  b. 对已去世的人的哀悼辞、纪念辞

  (7) 最终演讲:

  a. 个人评论练习: 写一篇供报纸发表的个人评论,然后在演讲中把主要观点讲出来。
  b. 关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演讲,可以是对课程的反思、评论,可以是对其他同学之前演讲的反驳,诸如此类。只要和课程有关的主题皆可。

  一般来说,每个演讲三到五分钟左右,不可超时。控制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在每次演讲之前,讲话者都要对听众描述假象的情境。比如说,你可以假想自己是美国总统布什,准备讲一个在911后面向全国国民的讲话,你就要跟听众们说,你们现在把我看成是布什,你们是普通美国国民,在911袭击后,你们准备聆听布什的第一次全国讲话。

  学生演讲情况

  因为这里是职业学校(professionals school),因此学生基本都有职业经历,而且在KSG,学生什么背景都有。因每一个演讲者的主题基本都和其个人职业背景相关,所以,听大家演讲,恰好是一个开阔眼界,了解同学的机会。在我所在的课程中,演讲者包罗万象:从军人、私营部门职业人士、政府官僚、NGO工作者、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工作者到法律工作者都有。学生又来自全世界各地,所以你能听到不同国家人的不同视觉。许多问题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有关,所以我也在演讲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方说一个巴基斯坦女性学生言辞批评该国的强奸法;一个军人背景的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虐囚与刑讯问逼供问题;一个日本公务员讲述在其国内执行税收遇到的问题,诸如此类,绝对是包罗万象,不可能一一举出。在整个课程中,我大约听了各组近百个演讲。

------------------------------------------------------
本人的演讲内容

  本人的演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分析问题,另一个是对一个充满质疑、敌意的观众提出一个敏感的、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并获得他们的支持。

  第一个分析问题的演讲中,我讲的内容主要是,虽然各国文化不同,政治沟通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模式、目标还是类似的,政治理念就要被迅速的传递到最广泛的人群中并被记忆下来。我举的例子就是对口号标语的使用。我说,演讲在中国不那么重要,但在政治沟通中,口号非常重要。随便举了几个例子:邓小平的 “猫论”,黑猫白猫都是好猫这句四川俗话,很容易记住,大家都能记住。知识分子能记住,农民也能记住。这就很有效。另一个,陈云的“鸟论”,“鸟笼经济”,很形象,也是谁都能记住。如此形象的生动的比喻是传递政治或政策理念的极好工具,特别当受众者的教育水平不高之时。我的结论是,不同文化社会的政治沟通也存在某种共性,这是政治的特性、目的所决定的。

  第二个演讲,要求讲一个敏感的有争议的,听众很难接受的话题。于是我就对这个课程进行了大批判,非常有争议啊。大家听了后都沉默了。我的发言内容是:

  “我不知道今天我该讲什么。因此,我决定谈一谈这门课。想想吧,你们大概都很享受这门课,但是这时一个愤世嫉俗的家伙跳出来了,他说这门课很糟糕。

  “今天,我决定对这门课发表一些有争议性的评论。我希望,这门课还有好几个星期才能完的事实,会让我可能是不成熟的评价更具有争议性!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说,这个政治沟通的课是干嘛的呀。我的回答是: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在美国的语境里教授的公共演讲课。好,你们大概认为,我的描述不太客观。那么让我跟你们解释以下为何如此吧!

  “首先,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了公共演讲上。这难道不是有点狭隘么?课程的题目是——政治行动的沟通与动员。可是,进行政治沟通与动员有如此广播的方式!使用评论文章、图片、传单、海报、口号设计、新媒体……有多层次的沟通:一对一的,小团体/小组的;政策游说;对媒体的(电视讲话或接受采访),诸如此类。我想,这个课把如此多的重视赋予了公共演讲,恰恰反映了公共演讲在美国社会的重要性!然而在其他国家,我看不一定如此。比方说吧,在中国,乃至东亚社会,小团体和一对一的沟通可能更加重要。

  “其次,这个课教授了大量关于公共演讲的技巧。它们可能很适合美国,但是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我们可以想象,其他文化、社会的人们,可能有着很不一样的语言风格、传统、行为举止、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预期。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文化因素所影响并限制的。

  “我举个例子吧。在东亚国家,人们不那么直接、喜欢更微妙的方式。我们强调的是,人们能够彼此理解对方,但是不必要把什么东西都直白地说出来;当我们演讲时,很多时候需要掩饰个人的内心活动、情绪,避免在公众场合说太多私人的故事。中国还有古话,君子不重则不威,我们比较庄重严肃,不开太多的玩笑,避免让人觉得轻浮而没有威信。

  “因此,我认为,在一个社会里被认为是好的演讲,不一定在在其他社会里被认为是好的演讲。

  “第三,尽管这门课鼓励不同的学生摸索不同的,适合各自性格与文化的风格,但是在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讲话是被你的观众所评估的;观众的趣味是由他们所属的文化所决定的,而这种趣味又会形成一种预期,影响演讲者。在实践上,某一风格的演讲可能永远会比另一风格的评分更高。而这些就会反映到学生最终的成绩上。因此,我认为,存在着一种结构上的、文化上的偏见,在实践上压抑了多元化、多样性。

  “因此,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把这个课看成是一个美国语境中的公共演讲课。因此,我认为这门课有它的缺陷。在我结束之前,我希望提一些建议。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更广泛意义上的政治沟通,不光是公共演讲,还有写作;一对一的交流,团队合作,口号设计与marketing,媒体应对,甚至political spinning……诸如此类。所有这些,都是和领导力以及政治行动动员有关的。

  “其次,我认为,这所学校拥有越来越国际学生的事实,意味着这个课程应该被加以改造设计,以满足具有更广泛文化基础的学生的需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里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多样性,帮助国家学生真正的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还应该促进跨越文化的政治沟通与理解。我想,这样的话,课程才能更加多元化,全球化,并且更有启示意义!

(全场鼓掌)
我虽然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但这场演讲本身看来应该是不错的

  演讲中,我增加了很多手势使用,主要是学习Tony Blair对手势的运用。这个在课程内并没有被覆盖,事后收到学生好评。

  Danziger老师比较紧张,事后多次跟我谈我的这个讲话。我自己的点评:说的东西有的对,有的牵强一点,其实就是找个题目说一说,不是为了要讲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么?事后一个学生说:“这个演讲内容还真是很有争议性”。讲话内容中,批判很多,建设性不足。演讲中亲和力部分还有待提高,但是后几段讲得比较煽情。讲话获得了国际学生的普遍好评。美国学生比较缄默。总结一下,就是一个国际学生突然跳出来,从文化批判的高度对一个美国职业学院素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训练课程提出了大批判,让部分人措手不及。

  对于一般国际学生来说,英语表达能力本来就不好,要想在演讲课中表现优异,是在是很困难。(问君表现几多优异啊

公共演讲课后话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巧合。Danziger老师后来跟我说,从明年开始,演讲部分从公共政策硕士的核心课程中拿去了,而且并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换言之,明年的学生不用在经受这种历练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写作课——我估计是memo writing。

  这下我就猜出了一二。其实,肯尼迪学院为美国本土培养的无非是一群公务员/官僚/民间组织管理者/政策智囊而已,根本就很少有人能够进入选举政治。而最需要公共演讲的恰恰就是选举政治,其次的我估计是不是就是私营部门。而选举政治完全就是法学院毕业生的天下,私营部门则是MBA的天下,根本没有肯尼迪学院什么事。所以,与其培训公共演讲,不如老老实实地培训memo writing,甚至op-ed writing,也就是笔杆子:写政策分析让领导过目,或者到报纸上发表个人评论。

  因此,我的讲话不幸言中:政治沟通课中不但大量增加了其他沟通的方式与要素,还干脆把公共演讲给删掉了。(如此看来,你的演讲是成功的,成功说服了院方对课程的调整

  经过这个课程培训,我觉得公共演讲课还是很有帮助的,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的演讲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跟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沟通;提高自己的英文演讲技巧,并且有的技巧对中文演讲也是有帮助的,更其次的,我认为作为国际学生,视角开放,在一些方面,比美国人可能学到的更多,体会到的更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